戏剧学博士的剧评虽好,但也许没找到真正答案……
导读: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学博士生穆杨,写了一篇关于天津青年京剧团新编京剧《钦差林则徐》的剧评,看过之后,不禁令人有了一种“剧评虽好,但仿佛没找到真正答案”的感觉,那么,本期文字是否能帮助剧评作者穆杨和广大读者寻找到答案呢?
在网上看到一则剧评,作者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学博士生——穆杨。此篇文章曾发表于2015年9月总第八期的《戏剧与影视评论》上:
文中写道:
孟广禄、刘桂娟作为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,他们的表演精美绝伦,这种技艺难道不使你叫好吗?我的回答是:林则徐的事迹让我感动,艺术家的表演让我叫好,但这出戏,我觉得无聊。
一出在人物性格设计上存在明显漏洞的戏,让观众很难对剧中的林则徐产生敬仰之情,观众更愿意去看历史上那个真实的林则徐,因为真实的林则徐更有感召力;一出缺乏理性精神和文学性的戏曲廉政作品,让观众很难从中受到教育意义,观众更愿意去看中纪委的反腐新闻,因为现实的生活更有警示性。以为戏曲就是“表演加情感”的戏曲观念,也许在18、19世纪的中国观众中可以大行其道,但是在经历了“五四启蒙”和“思想解放”的当今中国,它文学品格的精神性缺失,却掣肘着戏曲的现代化进程。拒绝以理性为代表的现代精神,拒绝戏曲中文学品格的提高,就是在拒绝今天的观众,拒绝当今的时代,也是在拒绝戏曲的未来。
但我们看完这出大戏的视频之后……
新编历史剧《钦差林则徐》孟广禄、刘桂娟
也许会觉得,戏剧学博士的剧评虽好,但仿佛没找到真正答案……
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出戏的编剧——梁波:
再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出戏的第一主演——孟广禄:
我们在网上还捡到一张图:
看到图中“2014年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作品资助项目”这几个字,也许大家似乎觉得有些眼熟……
原来这出《钦差林则徐》和一专多能的裁判员与运动员——记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 编剧的《川上吟》都是获得了2014年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……
而且,还要将角逐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所在文化部主办的“文华奖”:
那么,戏剧学博士生所指出的问题原因,也许就是……
那么,新编京剧到底应该是什么水平才是好呢?
小编推荐的剧目便是《华子良》:
新编京剧《华子良》
为什么《华子良》好?也许王平本人的心得体会告诉了我们答案:
再一个比较激昂的就是“下山”这段的高拨子。大家肯定都知道,传统戏里,人物在行进当中,只要有情节的,肯定要有拨子。拨子可以紧打慢唱,也可以连说带唱,格式比较随意一些。再加上它的节奏,可以导板,可以回龙,可以一句一句唱,也可以跺着唱、连着唱。他是根据剧情的发展来设计的。在传统戏里,比如《野猪林》中的“林冲发配”一场的高拨子,林冲一边说一边走。“下山”这段难度在哪里呢?一般这种形式,需要演员要有功力。第一要具备文戏功底,第二要有武戏功力。这两个具备以后,你才能完成他的唱腔和动作的结合。这一段已经成了华子良的经典段落。唱的同时配合他的箩筐舞,连耍带唱。还要有跌、扑、卧鱼儿、吊毛,这些程式的东西,难度比较大,但是观众看来非常的过瘾。可听、可视、可看。
“下山”这一段确实给观众留下了极其难以磨灭的印象,这里有传统技巧,但又非照搬,而是从人物情节出发的继承上的创新。也就是说,这出新编现代戏不是仅仅玩“高大上”的主旋律,而是有京剧特殊的“玩意儿(技巧)”呈现,才让观众看得过瘾,可听、可视、可看。
假如《华子良》的成功,在于文武并重,那么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新编历史剧《梅妃》中的唐明皇便是以韵味醇厚的唱腔征服了观众:
新编历史剧《梅妃》汪正华
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,还是改革开放以后,京剧新编剧都取过成功,而为什么这些成功的经验没有被重视?被借鉴?
也许,我们在:
这几篇文字里能找到答案……